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改革的本质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夯实改革的经济基础,为其他各方面的提供强大推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设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千头万绪,越是这样,越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务必要牵住经济体制改革的这个“牛鼻子”,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可见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广泛的改革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首次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些经验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是我们党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对于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些就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社会摩擦增多了、社会矛盾突出了,就把社会体制改革作为重点;不能因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了,就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取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应当看到,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环境等问题,都与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不发达有着密切关系。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也才能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何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等,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以重点带动全局,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的强大合力。
综上所述,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基于改革开放经验、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作为社会体制的“连接点”和适应基本国情的重要举措。